眼睛里长了“膜”?黄斑前膜要小心,积极治疗别大意
随着年龄的增长,人体机能逐渐下降,中老年朋友或早或晚会出现视力下降,看东西模糊的情况。不少人以为自己得了“老花眼”、“白内障”,不以为然。但是,这些症状也可能是一些其他眼病的“信号”,例如在中老年人中比较常见的“黄斑前膜”。
黄斑在哪?黄斑前膜又是什么?
黄斑前膜,顾名思义,就是在眼底黄斑区域前方长了一层膜,这层膜出现以后会牵拉视网膜,引起黄斑水肿,而黄斑水肿是最直接的问题就是导致视力下降。
如果把视网膜看作是相机中的底片,黄斑相当于底片上最核心的区域,这个区域受损,底片就无法正常地显像,眼睛也就看不清东西或者看东西变形。
黄斑前膜是形成于视网膜黄斑表面的一层纤维膜,它与眼睛老化有一定关系,所以常见于老年群体。除了年龄因素之外,患有高度近视、视网膜血管性疾病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,或者有过视网膜撕裂、视网膜脱落病史的人,都可能出现黄斑前膜。此外,眼睛受过外伤或手术创伤也可能导致黄斑前膜的产生。
黄斑前膜如何治疗?
在各类黄斑疾病中,黄斑前膜进展相对缓慢,一般来说不会直接致盲。但是,这并不意味着它“温柔”。黄斑前膜往往令两只眼睛先后或者同时“中招”,如果放任不管,或者前膜面积广、对视网膜的撕扯较大,那么视网膜也会受损,表现为视力严重下降。
目前黄斑前膜剥离术已经比较成熟,所以对于早期黄斑前膜可考虑积极的手术治疗。健康的黄斑厚度约在180-200微米,通常增殖膜让黄斑整体厚度达到300微米以上,剥离前膜手术需要医生抽丝剥茧般将这层只有10余微米(1毫米的百分之一厚度)的增殖膜一点点剥离。由于黄斑比芝麻还小,又是视网膜最为敏锐的中心,其功能通常占整体的90%,稍大的外力都可能对其造成损伤,因此这台手术对于医生的技术和稳定性都有极高的要求。
黄斑前膜剥离术后的视力恢复程度往往与发病时间有关,如果发病时间长,前膜与视网膜粘连严重,牵扯时造成视网膜损伤,那么手术后视力的恢复也会受到影响。
手术后一至两年后,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新发白内障,或者原有白内障病情加重。这是因为手术过程中改变了眼底原生的自然环境,里面的细胞活动会发生改变。如果是年纪比较大的患者,可考虑黄斑前膜和白内障手术联合做,如果是比较年轻的患者,黄斑前膜手术后要定期随访,每隔半年或一年做一次OCT眼底检查,并在复查中看看是否有白内障的发生。